第一節(jié) 2009-2010年油脂市場 發(fā)展 分析
一、國內食用油市場和油料生產
1、國內食用油供給充裕,對外市場高度依賴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每年需要消費2400萬~2500萬t油脂,而且這種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國內真正可以自己生產的食用油不足1000萬t,不到總需求的一半。這些榨油原料主要是油菜籽、大豆、花生和棉籽,另外還有一些小品種油料作物。2009年我國進口大豆超過4000萬t,折成豆油770萬t,加上國內自產油料榨油,仍然有800萬t左右的缺口,這一部分主要依賴進口。即使不考慮國際市場在價格方面的優(yōu)勢,國內市場供給的60%~70%也要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這也是我國食用油市場價格總是跟隨國際市場浮動的原因。在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背景下,我國食用油供給相對充裕。
2、國家收儲政策和生產鼓勵政策
目前油脂加工企業(yè)原料和成品庫存均比較充裕,國內油脂市場供應是有保障的。另外,2008年以來,國家對大豆、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國家掌握了大量油料庫存。2008年國家先后3次下達150萬t菜籽收購計劃(折合菜籽油50萬t),2009年4月份國家首批下達了400萬t臨時收儲菜籽收購計劃,折合菜籽油120萬t,9月份國家再次下達臨儲菜籽油分地區(qū)收購計劃33.33萬t(折油菜籽按100萬t控制),用于充實中央食用油儲備。2008年10月份國家下達了150萬t中央儲備大豆收儲計劃,同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再次分別下達了150萬t和300萬t的大豆收儲計劃,累計收儲數量達600萬t。同年,國家還進口部分大豆和豆油用作中央儲備,其中2008年中央儲備食用油庫存同比增加75萬t,地方儲備油庫存同比增加29萬t。2008年和2009年由于國家持續(xù)的收購計劃,大量商業(yè)油脂庫存轉化為國家儲備,使其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對保證國內食用油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內油料生產方面,國家連續(xù)兩年對油料生產實施補貼政策,旨在保護和鼓勵農民種植油料的積極性,在油料收購領域實施臨時收儲政策,對穩(wěn)定和提高油料價格起到支撐作用,進而使種植油料的農民收益得以實現。這在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的生產種植領域效果較為明顯,隨即扭轉了連續(xù)3年的生產下滑局面,2008、2009年連續(xù)兩年油菜籽種植面積和產量雙增長。這兩年油菜籽產量的恢復性增長速度,在以往的油菜籽生產中也算是較大幅度的增產。另一個大宗油料品種大豆的生產則不同,2008年收購價格下降,農民種植利潤大幅下滑,影響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導致國內2009年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減少3.7%和4%。比較重要的油料作物還有花生和棉籽。2009年花生產量1330萬t,比上年下降6.9%。2009年棉花大幅減產,棉籽產量隨之下滑10%左右。總體看2009年我國主要油料作物生產狀況,除油菜籽增產7.4%以外,其他主要油料作物生產都呈下滑走勢(不含小品種油料作物)。綜觀2008年和2009年的油料生產,種植補貼和政策性收儲在保障農民收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油料生產的支持似乎沒有市場價格波動對生產的影響作用顯著,大豆生產尤其如此。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國內油料種植面積擴大,有可能壓縮糧食面積,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帶來的影響會更大。2008年我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茶油和核桃油等木本油料作物,用木本油料作物對油料結構進行調整。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例如提供良種補貼等。我國對油料生產提出的目標是,努力增加油料供給,但不能與糧食生產爭地。鼓勵長江中下游冬閑田種植油菜籽等油料作物。長江中下游流域冬季種植小麥的比重不高,可以通過良種補貼擴大油菜籽生產。同時,在山區(qū)發(fā)展不占用耕地的木本油料。通過這些方式,我國油料產能將有所增加,但由于現在缺口較大,完全不進口不太可能。食用油市場對外的高度依賴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將成為常態(tài)。
二、2009年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口比2008年大幅增加,并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
1、食油進口大幅增加,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
據海關統(tǒng)計,2009年1~11月我國累計進口食用植物油865萬t,同比增長16.6%,年進口量將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金額60億美元,同比減少28.9%。其中棕櫚油進口585萬t,同比增長24.3%,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菜籽油進口42.2萬t,同比增長80.6%,主要來自加拿大。豆油進口218萬t,同比減少10.9%。
2007年以來國內食用植物油進口
2、進口節(jié)奏和結構有所變化
2009年前5個月,我國食用油進口水平低于2008年,降幅9.6%。主要原因是年初經濟景氣回升不明顯,食用油市場需求疲軟。另一個關鍵影響因素是,從2009年年初開始,油料進口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上半年大豆進口猛增33%,前7個月油菜籽進口已超過2008年全年的進口量,對沖了食用油的部分進口需求。分品種看,前5個月豆油進口下降幅度較大,達36.6%,棕櫚油下降3.3%,但菜籽油進口增長1.2倍。下半年隨著經濟好轉,消費市場轉強,在油料進口繼續(xù)保持較高水平的同時,食用油進口明顯加快,主要是棕櫚油和菜籽油進口增長較多,豆油進口一直低于2008年水平。從全年看,隨著國產油料依次收獲上市,為保護農民收益和穩(wěn)定市場,國家收儲政策進一步落實,國家收儲的大豆和油菜籽都各占國內全年近一半的產量,減少了市場油料供應,導致全年油料進口猛增,特別是產區(qū)油料壓榨企業(yè)因原料問題大部分處于停產狀態(tài),為油料和食用油進口讓出了市場空間。
2008年下半年,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下滑,油菜籽價格也大幅下跌,至2009年一季度,國際油菜籽價格連續(xù)5個月低于國內市場價格,而且是從每噸到岸價格高于我國菜籽600~900元下跌至12月份最低點時的低于我國菜籽900元,巨大的價差使我國油菜籽價格優(yōu)勢暫時喪失,導致油菜籽進口大幅增加,與此同時菜籽油進口量也大幅增長。4月份后,進口菜籽價格重新高于我國國產菜籽價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大豆和豆油對外高度依賴不同,我國油菜籽和菜籽油的自給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即使近幾年進口量較多背景下,每年進口的油菜籽和菜籽油僅占國內菜油供給的10%左右,換句話說,油菜籽和菜籽油進口基數較低。隨著國內需求發(fā)展,在油脂整體進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油菜籽和菜籽油的進口也在較低基礎上快速增加。
第二節(jié) 金融危機對食用油市場影響 分析
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球金融風暴高峰雖然已過,但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公司先后宣告破產可能,標志著目前這場危機已漫延到全球實體經濟,而美國政府近期也對外宣布本國經濟開始陷入嚴重衰退。目前來看,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減速)趨勢中期難以改變。農產品作為具有金融屬性和能源屬性的大宗商品,在這場危機中所可能受到影響的廣度及深度成為業(yè)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一、危機之初糧油市場表現
如留心觀察會發(fā)現,2007年下半年至2008上半年的這波糧油市場的大牛行情起漲點和次貸危機開始浮出水平基本是同一時期,在2007年的6、7月份。面對即將來臨的金融海嘯,在危機之初,這些聰明的錢便進入石油、黃金、農產品市場。這其中農產品市場因天氣原因產量下降而基本面偏緊,在熱錢涌入,出現“錢比貨多”的情況下,主要農產品價格被炒至遠脫離基本面,短時間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漲幅。不是市場上存在的糧食大幅減少,而是價格上漲的使低收入國家的普通人群不能接受,從而在幾十個國家發(fā)生爆亂,引起全球對糧食問題的關注。國際市場上糧油價格開始由牛轉熊,行情調頭直下的轉折點是2008年7月初,當時美國國會就是否存在操縱市場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舉行聽證會,雖CFTC否認,但第二天便低調讓兩家在農產品市場占10%左右份額的基金離場。全球商品市場牛市行情結束。幾個月后,對巴菲特等五個全美最大投資人是否存在操縱市場行為舉行聽證會,市場聞到監(jiān)管加強的味道。
從以上可以看到,從次貸危機爆發(fā)到金融風暴高峰期渡過,農產品價格因熱錢擔心金融衍生品市場泡沫破滅轉而流入商品市場而一再創(chuàng)新高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行情,而在這些熱錢大得其利市場監(jiān)管從嚴后轉而流向高速路、機場等收益雖低但相對安全的公共設施后行情進入熊市。在危機之初,僅從理論來說對農產品市場利多,但政策因素卻不能忽視。
二、實體經濟衰退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目前業(yè)內有一種言論,認為實體經濟的衰退必將會減少對糧油的需求,從而打壓糧油價格。筆者認為,糧油需求雖會受到影響,但不可放大。雖近幾年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源料,農產品中的玉米和三大植物油品種的能源屬性增強,除了人口增長而引起的需求的剛性增長外,主要需求增長點在于工業(yè)需求的增長,理論上甚至出現需求增長快過供給增長的可能,出現人車爭油的局面,而實體經濟的衰退必將減少工業(yè)對能源的需求,從而減少對農產品的能源需求。但應看到能源需求只是農產品需求新的增長點,在整個農產品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作為口糧消費,并不會因經濟的衰退而減少,甚至可能因人口的絕對增加而繼續(xù)小幅增加。目前來看實體經濟的衰退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是實體經濟的衰退延長原油價格的探底過程,原油價格的走弱使市場對糧油能源預期需求增速放緩,整體對市場走勢看弱,即使出現反彈也會壓制反彈的空間;二是由于眾所周知,一國匯率與本國宏觀經濟的長期關聯具有趨同性,面對實體經濟的衰退,美聯儲(FED)在2008年12月下旬大幅調低銀行基準利率至0.00%-0.25%,創(chuàng)下歷史最低水平,而美元匯率的再次貶值理論上,應當推動投機資金在國際原油、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保值買盤。
從上述可以看到,實體經濟的衰退更多是對市場心理層面的影響,而對糧油市場基本面的影響并不大。而對農產品市場影響較大的是因經濟衰退引發(fā)的政策調整對美元走勢的改變,美元走弱是能引發(fā)后期國際農產品走勢出現捌點的最重要因素。
三、中國糧油市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糧油市場
2007年下半年至今,由于最低收購臨時儲備政策的實施,以小麥為首的中國谷物市場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并未像外盤那樣經歷大起大落,而是表現平穩(wěn),成為政府調控糧食市場保護消費者和農民利益的成功案例,并成為其它國家學習對象。這一是因我國以小麥為首的主要谷物品種產略過于需,處于一種緊平衡狀態(tài),基本能自給自足。二是因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政府手中有足夠的糧食定期定量投放市場,企業(yè)不會因預期供給減少而加大采購和庫存量,從而使整個市場心態(tài)平穩(wěn)。面對大起大落的國內油脂油料市場,政府將在谷物市場的成功經驗貫徹到國內油脂油料市場,2008年秋糧上市后,我國首次將大豆和菜油(收購菜籽加工成油)納入到定價收購臨時儲備中,分二批下達在主產區(qū)定價定量收購大豆(第一批在東北三省及內蒙150萬噸,第二噸在黑龍江104萬噸)和菜籽(第一批13個主產省共60萬噸折油20萬噸,第二批75萬噸折油26萬噸)的計劃,以期保護農民利益和增加油脂油料儲備,增強調控國內植物油市場的能力。但在谷物市場行能有效起到托底作用的政策,在國內油脂油料市場并未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部分地區(qū)農民仍存在賣糧難的問題,在東北主產區(qū)的加工企業(yè)也因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價格的大幅倒掛而毫無競爭優(yōu)勢,經營風險增加,在往年集中收購和加工的旺季,主產區(qū)的大豆壓榨企業(yè)紛紛停收停產。江浙地區(qū)的菜籽加工企業(yè)也出現棄國產菜籽而用進口菜籽加工的現象。國家出臺的收購定價成為市場最高價而不是保底價。究其原因,一是相對于能夠自給自足對外沒有依賴的谷物市場,占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高達60%的進口量使我國油脂油料市場無法孤立于國際市場,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聯動性較強;二是占大豆壓榨量80%,占整個植物油小包裝市場60%份額的企業(yè)具有外資背景,這些具有國際背景的公司有效的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在搶占市場份額打壓競爭對手時更具優(yōu)勢。因此,在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大幅回落后,國家以高于進口大豆600-800元/噸的差價收購主產區(qū)大豆時,主產區(qū)企業(yè)和往年在大豆集中上市期選用國產大豆加工的企業(yè)并不敢跟進,只能停收停產或選則進口大豆加工,而沿海加工企業(yè)則加大對低廉的進口大豆的進口力度,趁機搶占市場份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菜籽市場。由于國家定價收購數量在整個國產大豆和菜籽中所占比例較小,并不能有效帶動整個國內油料市場,在進口油料的打壓下,國產大豆和菜籽市場價格多以收購點為中心距離的遠近從高向低。這種情況下,農民的利益得到相對有限保護,主產區(qū)的加工企業(yè)處于競爭劣勢。雖有人提出對大型國有壓榨企業(yè)進行加工補貼,但這又使中小民族產業(yè)陷入不正當競爭之中。針對國內油脂油料市場的特點,筆者建議加大對油料種植農民的直補力度,使其種植效益達到國家指導的預期目標,而收購市場不加干預,價格在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的共同作用下隨行就市,這樣即保護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促進了我國油料生產,也使國產油料加工企業(yè)處于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之中。
由于國家建立了大量中央儲備,國內糧油市場的政策調控性將更強,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的聯動性減弱,除谷物市場外,國內油脂油料現貨市場也將走出較為獨立的行情,如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再次大漲,2008年年初的油脂油料行情將很難在國內現貨市場再現。
四、2009年國內糧油市場預期
1、國內谷物市場以穩(wěn)為主,在最低收購價調整和最低收購價糧食銷售底價調整時隨之變化。就小麥市場來說,雖在小麥商品率比較高的江蘇等地,因2008年收購小麥銷售底價提高較大,貿易企業(yè)因獲利較高而愿意低于國家銷售價0.01-0.02元/斤出手以快速套現,使當地的市場價位偏低,且當地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小麥成交率較低,但隨著貿易商手中小麥消費殆盡,市場價必將恢復到國家指導價位,國家交易中心的小麥成交率也將提高。
2、國內油脂油料期現貨市場在整體走勢上仍將和國際油脂油料市場保持一致,但現貨市場因政策調控將走出階段性相對獨立的行情。
3、雖在2008年12月中旬、下旬,以大豆為首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尤其油脂油料市場因美元貶值、中國買盤強勁,以及市場熱炒南美大豆主產國天氣因素,價格出現大幅反彈,且在原油價格反彈,美國農業(yè)部報告利多支持,市場熱炒題材等因素的支持下,此波反彈行情或較為堅挺的行情有可能在美國大豆集中上市期延續(xù),到2009年2月底左右結束。但由于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2008/2009年度基本面偏空,在不考慮美元變化這一因素的情況下,此波反彈結束后,國內外市場有創(chuàng)新低的可能。但如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持續(xù)貶值,國際農產品價格有可能走出反轉行情。
五、后金融危機時代糧食 市場發(fā)展 趨勢展望
1、金融危機對國際糧油市場基本面影響有限
展望今后國內外糧食市場,金融危機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糧油需求,但影響相對有限。近年來,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原料,農產品中的玉米和三大植物油品種的能源屬性增強,除了人口增長而引起的需求的剛性增長外,主要需求增長點在于工業(yè)需求的增長,理論上甚至出現需求增長快過供給增長的可能,出現“人車爭油“的局面,而實體經濟的衰退必將減少工業(yè)對能源的需求,從而減少對農產品的能源需求。但應看到,能源需求只是農產品需求新的增長點,在整個農產品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作為口糧消費,并不會因經濟的衰退而減少,甚至可能因人口的絕對增加而繼續(xù)小幅增加。
目前來看,實體經濟的衰退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是實體經濟的衰退將延長原油價格的探底過程,原油價格的走弱使市場對糧油能源預期需求增速放緩,整體對市場走勢看弱,即使出現反彈也會壓制反彈的空間;二是由于眾所周知,一國匯率與本國宏觀經濟的長期關聯具有趨同性,面對實體經濟的衰退,美聯儲(FED)在2008年12月下旬大幅調低銀行基準利率至0~0.25%,創(chuàng)下歷史最低水平,而美元匯率的再次貶值,理論上應當推動投機資金在國際原油、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保值買盤。
從上述 分析 可以看到,實體經濟的衰退更多是對市場心理層面的影響,對糧油市場基本面的影響并不大。而對農產品市場影響較大的是因經濟衰退引發(fā)的政策調整對美元走勢的改變,美元走弱是能引發(fā)后期國際農產品走勢出現拐點的最重要因素。
2、金融危機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金融危機的后續(xù)發(fā)展仍將對我國糧油 市場發(fā)展 產生重要影響。由于全球經濟下滑已基本成為人們的共識,國內經濟增長減緩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對糧油市場的影響將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2008年,為了應對糧食價格的下滑,國家在提高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的基礎上,增加了臨時收儲糧食的數量和品種,部分抵消了金融危機對國內糧價的沖擊,預計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今后仍會繼續(xù)擴大糧食托市品種及提高收購價。后市國內糧油市場的走勢取決于金融危機的后續(xù)發(fā)展及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及效果。
隨著我國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業(yè)基礎設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農業(yè)抗風險能力會得到較大的提高,農業(yè)科技投入的增加將會逐步提高糧食的單產水平,糧食價格的提高也會維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因而,金融危機對我國糧食生產的沖擊有限,我國不出現特別大的災害,我國糧食生產將會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
金融危機雖然對糧食需求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由于糧食消費彈性較小,金融危機對糧食消費需求的實際影響較為有限,雖然能源需求會較到較大的影響,由于能源需求只是農產品需求的新的增長點,其所占比重較小,對總體消費能力難以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由于我國仍處于工業(yè)化中期階段,對肉蛋奶需求潛力較大,處于較快的上升階段,糧食的剛性需求決定了我國糧食需求仍將會平穩(wěn)增加,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3、谷物和油脂行情走勢有望出現分化
由于國家已經明確要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因而,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雖然有金融危機的后續(xù)影響存在,但對于小麥、稻谷等主要谷物品種來說,由于國內自給率較高,國家調控能力較強,其在國家強力支持下,預計未來國內谷物市場以穩(wěn)為主,在最低收購價調整和最低收購價糧食銷售底價調整時隨之變化。
油脂油料市場的高度對外依賴性決定了其受金融危機走勢的影響較大。展望2009年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基本面偏空。首先,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和擴散,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全球出現經濟危機已成定局,植物油消費需求增長將會受到明顯抑制,進而制約植物油價格的上漲。其次,由于經濟危機出現,將導致企業(yè)資金緊張、貸款和融資困難,基金做多商品期貨的信心不足。最后,2008/2009年度全球油料產量大幅增加,植物油產量將繼續(xù)增加,植物油供應充足的局面不會改變,但如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持續(xù)貶值,國際油脂油料價格有可能走出反轉行情。
從2008年來看,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但油脂油料市場走勢基本復制了國際市場的走勢,只是波動幅度有所收斂而已,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資金投資大宗商品市場的信心,國際市場油脂油料價格將很難再現上波的大牛市行情。從國內看,由于實體經濟的危機仍在蔓延,2009年上半年將是中國實體經濟最困難的階段,預計油脂價格將維持低位震蕩。雖然國家未來仍會根據形勢出臺針對油脂油料市場的調控措施,但國內油脂油料期現貨市場在整體走勢上仍將和國際油脂油料市場保持一致,而現貨市場因政策調控將走出階段性相對獨立的行情,即使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再次大漲,2008年初的油脂油料行情也將很難在國內現貨市場再現。
4、國內糧油企業(yè)將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
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糧油下游產品市場需求受到較大的抑制,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對糧油企業(yè)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但是,挑戰(zhàn)與機遇保存,金融危機也將給國內糧油企業(yè)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宏觀上,我國一直以來對糧食實行以市場調節(jié)為主、政府儲備為輔的購銷制度,同時對糧食收購實行保護價政策,但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不斷侵入經濟實體,這一現狀肯定無法持久,人口基本需求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實現經濟“軟著陸”的有效緩沖。此外,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國際地位的日益突顯,中國的“糧食問題”已不再只是停留在“民生”,而關乎到了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因此,外部的壓力促使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借助經濟結構轉型,理順國內糧食價格體制,減小國內、國際糧食價格差,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拉動國內需求,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微觀上,由于糧食 行業(yè) 屬于資金需求型 行業(yè) ,業(yè)內的跨國資本由于其特殊的國際地位和實力,往往能獲得更多的國際金融支持和國際信款,金融風暴加大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風險,容易使跨國資本出現資金緊張,甚至斷裂。而國內資本由于地域和實力的限制,受國家、國內金融扶持較多,受國際金融信貸支持較少,因此在金融危機中受影響較小,在危機時反而占據了優(yōu)勢。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全球性流動性緊縮,對國際資本造成的傷害比較嚴重,而國內大型糧油企業(yè)由于多屬國有性質,在這場風暴中能夠“獨善其身”,相反,隨著危機不斷深入,國內資本依靠國家雄厚財力,能夠占領國際資本因危機而撤出的領域,進一步做大做強。
5、金融危機或摧生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的新機制
2008年,雖然國內糧食市場在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波動的情況下,總體保持較為穩(wěn)定,但其也反應出國內農產品市場機制所潛在的一些問題。在國際糧價行情看好時,難以分享農產品市場的平均利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走跌時,難以主動利用國際市場來進行調節(jié),反映出我國的糧油市場運行機制方面的滯鈍性,這其中涉及到農民利益、價格機制、補貼機制、調控機制、貿易機制等多系統(tǒng)之間的協調問題。另外政策的多變頻出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國糧油市場運行機制的脆弱性,正是由于目前市場運行機制功能的缺失,只能通過頻繁的政策調整來給以彌補。宏觀調控是市場機制的一個重要補充,順暢的糧食市場運行機制是我國多年來進行糧食體制改革的目標所在,從2008年國內外糧食的運行軌跡中,我們不應只看到宏觀調控在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更要在其中發(fā)現我國科學的糧食市場運行機制的建立仍有許多的道路要走,金融危機或摧生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的新機制。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