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珠繡的簡介
珠繡工藝是在專用的米格布上根據抽象圖案或幾何圖案,把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yè)繡工純手工精制而成。珠繡主要有珍珠繡、玻璃珠繡等。珠繡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珠繡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時期,解放后工藝逐漸失傳。(可行性 研究 )
第二節(jié) 珠繡的工藝技術
珠繡工藝是在專用的米格布上根據自主設計的抽象圖案或幾何圖案,把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yè)繡工純手工精制而成。珠繡藝術特點是珠光寶氣,晶瑩華麗,色彩明快協(xié)調,經光線折射又有浮雕效果,是現代生活理想的高檔時尚禮品、室內裝飾品。
繡前準備
1、仔細觀察圖紙配色及注意事項,數出顏色數量。
2、將圖紙顏色與所配珠子進行對比選擇。
3、找到繡布中心點(兩次對折點),以中心點數出起針點。(通常以圖案的最下面一排為起針點)。
4、將穿好線的繡針從繡布背面穿結(即固定)后從起針點處穿出。
5、找來瓷碟等容器,取出適量要使用的珠子。
針法
(原則:斜進平出)
1、繡針從①點穿出后,用針尖從碟子中穿上一粒珠子
2、將穿好珠子的針從②(對角線)穿入,然后再從③點穿出。這就繡完一粒珠子。(注意:從②到③這一步是直接將針穿入,完全是在繡布的正面操作。不要分成兩步,先將針完全穿入②再將針由背面從③穿出來。這樣就比較費事。)
3、此時針所在的位置正好是第二粒珠子的起點,依照上面的方法第二粒珠子。
4、繡好一排后,從背后走針至第二排起針點穿出。為保證每一排珠子的傾斜方向一致,所以第二排繡法要相反,因為一排是從左往右繡,下一排是從右往左繡。也就是如果說1、3、5排的針法是一個從上往下繡,那么2、4、6排就要從下往上繡。
第三節(jié) 珠繡 行業(yè) 的發(fā)展現狀
珠繡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珠繡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時期,解放后工藝逐漸失傳。而古時的徽州是我國著名的刺繡盛行之地,徽州刺繡又多為珠繡,是古徽州的一項傳統(tǒng)民間工藝。古徽州是歷史上中國經濟文化重地,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商人之一徽商的發(fā)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zhèn)”、“徽商遍天下”之說。所以在古徽州,男人外出從商是當地習俗,婦女便自然而然地守在家中等候。于是,這一針一線中凝聚了多少相思,多少閑愁!這也是珠繡盛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珠繡制品的品種很多,有官服、帽、披肩等,最負盛名的當是“三寸金蓮”了?;罩葜槔C設計精美,色彩對比強烈,做工精湛。學習徽州刺繡是古徽州小姐們的必修課,是待字閨中或獨守空房的婦女打發(fā)寂寞時光的最好方法。
玻璃珠繡始于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當時呂宋(今菲律賓)華僑回中國,帶回玻璃珠繡拖鞋(俗稱“呂宋拖”),在福建流傳。后來,福建漳州匠師用進口玻璃珠制成珠繡拖鞋,流傳至廈門。1920年左右,廈門“活源”商行進口小玻璃珠,用于生產珠繡工藝品。中國玻璃珠繡產地有福建、廣東等地。玻璃珠繡有全珠繡、半珠繡兩種。全珠繡是在產品面料上繡滿玻璃珠;半珠繡則是在部分面料上繡制玻璃珠,它和面料的質地、色彩相互輝映,有良好的藝術效果。玻璃珠繡的針法有平繡、凸繡、串繡、粒繡、豎珠繡、疊片繡等多種,尤其以有浮雕效果的凸繡最具特色。品種以日用品為主,有服裝、拖鞋、帽、提包、首飾盒、腰帶、窗簾等,也有掛屏等欣賞品。
第四節(jié) 珠繡 行業(yè) 的發(fā)展前景
一件平淡無奇的白色針織衫,你開始嫌棄它實在普通得乏善可陳。如此穿著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衣服也許擠占了你相當一部分寶貴的衣櫥,有沒有可能讓它重新成為你的新寵?聰明的女孩立馬拿起針線開始“DIY”,險些被打入“冷宮”的白色針織衫被繡上一朵小小的玫瑰,即使是用并無夸張色彩的黑色珠片,一針一線之間,白色針織衫立馬“變臉”。珠片繡成的花朵,使得本是平面的織物呈現出立體浮雕般的視覺效果,在陽光的折射下,黑色珠片更散發(fā)出熠熠光芒,一下成為眾人矚目的亮點。讓“雞肋”衣服重獲新生,仰仗的便是“珠繡”這個魔法招數。
自從有了麻布、毛織品、絲織品,有了衣裳和服飾,人們便開始在衣服上刺繡圖騰紋樣,先秦文獻中就有素衣朱繡“袞衣繡裳”之說。“珠繡”屬于中國四大名繡“粵繡”中“潮繡”工藝的一種,珠繡是浮于面料上的繡綴品,靠珠子、亮片的閃光色彩而具有較強的表現力,鮮明的光澤感是它的一大特色,其中繡線并不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而是起到繡綴的作用。
潮繡曾是潮汕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繡莊遍地,藝人眾多,技藝精益求精。但潮繡藝人傳承日稀,潮繡工藝品價值在翻番。所幸昔日的原潮州劇裝廠、潮繡廠通過“三來一補”貿易,開發(fā)珠繡時裝,用珍珠、玻璃珠或亮片綴釘于絲質衣料上,將傳統(tǒng)的刺繡工藝及時地嫁接到了時尚服飾的設計中去,使古老的珠繡工藝漸漸煥發(fā)出日久彌新的生命力,未來發(fā)展前景看好。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