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政策風險
電石 行業(yè) 作為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 行業(yè) ,已經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為七大產能過剩 行業(yè) 之一并作為重點調控對象,在今后將面臨更為嚴格的政策限制。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一季度電石單位產品能耗環(huán)比上升2.67%。目前國務院已下達了電石等18個 行業(yè) 淘汰落后產能任務。此外,工信部還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工業(y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jié)能評估和審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對電石、焦炭等 行業(yè) 的在建項目開展節(jié)能評估和審查。我國碳化鈣 行業(yè) 面臨著較大的政策風險。
第二節(jié) 技術風險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石 行業(yè) 在技術裝備、能耗水平、產業(yè)集中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國外的電石爐幾乎全部是密閉爐,我國密閉爐產能則只占總產能的20%。目前,發(fā)達國家的電爐電耗和綜合能耗分別為3100千瓦時/噸和1噸標準煤/噸,而國內則分別為3440千瓦時/噸和1.10噸標準煤/噸。我國電石 行業(yè) 有著一定的技術風險。
第三節(jié)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主要原材料的價格波動的風險。市場上主要原材料的采購成本波動將直接導致公司上述產業(yè)生產成本的相應波動,國內煤炭價格較大幅度的上漲,進而影響公司效益。
另外,煤制烯烴成為電石潛在的競爭對手。一旦試驗裝置獲得成功,那么煤制烯烴 行業(yè) 將獲得較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產業(y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和技術的逐步成熟,煤制烯烴能耗低、污染排放少、成本低的優(yōu)勢將逐步顯現,將對傳統石化 行業(yè) 產生一定的沖擊。
第四節(jié) 財務風險
制度及財務人員崗位責任制。這些制度的建立是公司財務內部控制的有力保障。但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人員崗位責任制需要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需要不斷落實,檢查和監(jiān)督,也存在公司有關人員在執(zhí)行有關規(guī)章制度時由于未能正確理解,把握和執(zhí)行相關規(guī)定而導致財務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貫徹的可能,因此公司面臨財務內部控制風險。
第五節(jié) 經營管理風險
1、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短缺的風險
隨著國內產品生產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對公司生產組織、內部管理、研發(fā)力量、技術支持、售后服務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中高級人才以滿足公司快速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持續(xù)引進高級人才,勢必對公司的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2、經營模式調整風險
隨著經營模式的調整,公司的資金、產能將向自主品牌營銷模式不斷傾斜。在這一過渡時期,由于自主營銷網絡需要逐步建設和完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公司將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
第六節(jié) 防范措施
企業(yè)要密切注意國家宏觀經濟情況及有關政策、法規(guī),增強決策層對經濟形勢和政策變化的預測和判斷能力,提高管理層的應變能力,根據政策的調整,及時制定企業(yè)對策,以避免和減少因政策變動而對公司產生的不利影響。
針對技術風險,建議企業(yè)嚴格按密閉式電石爐的標準對內燃式爐進行改造,采用組合式電極把持器、爐氣干法凈化、氣燒石灰窯、中空電極、計算機控制等五項技術。同時,公司加強對研發(fā)的投入和管理,吸引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由此規(guī)避技術風險。
針對市場風險,建議電石生產企業(yè)積極與煤炭企業(yè)進行合作,通過合資經營或收購大中型煤礦等方式,提高對于煤炭資源的掌控力度,加強對于煤炭價格的話語權,緩解煤炭價格上漲給生產成本帶來的壓力。同時,企業(yè)應不斷加強 行業(yè) 自律,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術進步,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fā)生的挑戰(zhàn)。
針對融資能力風險,公司同時進行資產經營和資本運營,對公司的存量資產的變現周期較長的部分,通過與銀行簽訂協議,按比例實行轉讓貸款,保持公司較強的支付能力和業(yè)務運作能力;公司還將開展資本運營,進行低成本擴張,建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體系,或者以委托加工形式,減少資金的支出數額,資本運營還可擴大公司規(guī)模,增強融資能力,保持資金的靈活運轉。
在資金管理方面,加強資金預算管理,強化資金風險控制。加強資金集中管理,壓縮資金占用??刂瀑J款規(guī)模保持安全的資金儲備。利用融資工具降低資金成本。
針對經營管理風險,公司應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積累管理經驗并且提高管理者的素質和工作能力。另外,公司還應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通過現代企業(yè)制度建設,強化企業(yè)管理,針對公司管理人員的特點,通過內部組織管理培訓和送出培訓的方式并引進外部管理人員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持公司經營管理機制具有較強活力,以抵抗經營管理風險。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